查看原文
其他

项永丹:发挥“三地”优势推进浙江住房和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

浙江建设 2022-08-03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建设报 Author 周 丽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其中,住房和城乡建设成绩斐然,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



干在实处永无止境

打造宜居宜业省份


  70年来,浙江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践行“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新使命,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深入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城乡面貌、生活品质、改革创新都迈上了新台阶。



  首先,浙江省坚持以“最多跑一次”改革全方位优化营商环境。浙江是全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省,已全面建成并应用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审批系统,项目报批全流程提交材料从原来的240多件减至80件以内,全流程审批时间由原来的200多个工作日压缩至100个工作日以内;着力打破“数据孤岛”,实现建设行业服务平台与全省公共数据对接交换;网上政务审批服务做到申报零资料、受理零窗口、办件零人工、领证零上门、存档零纸件。浙江省建设领域办事事项全部实现“最多跑一次”。



  其次,浙江省坚持以“三个不带入”全省域优化城乡人居环境。根据省委“决不把脏乱差、污泥浊水、违章建筑带入全面小康”的战略部署,浙江省打出“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五水共治”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等系列组合拳。去年,全省拆除违法建筑2.05亿平方米,实施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改造2.63亿平方米,受益群众130.93万户;新(扩)建25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新增日处理能力72.7万吨,完成210个城镇生活小区“污水零直排区”改造和2210公里配套管网建设。浙江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管理走在前列,808个日处理能力、30吨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现标准化运维;推进“厕所革命”,新建改造农村公厕52861座,建立“三有四无”长效保洁机制;完成城镇危旧房改造19717幢、1289万平方米,完成农村危房治理改造20.3万户;高标准建成绿道5800公里,基本实现“省域万里绿道网”。



  再其次,浙江省坚持以“住有安居”为初心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截至去年年底,全省城镇住房保障已累计让城镇住房困难家庭350多万户、870多万人受益,城镇住房保障受益覆盖率超过22%,人均住房保障面积达到18~20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基本实现了上年度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80%以下的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


  最后,浙江省坚持以“建筑强省”为目标大力推动建筑业转型发展。去年,全省建筑业总产值近2.88万亿元,占全国建筑业总产值的12%;建筑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5.5%,实现利税总额1358亿元;建筑业吸纳就业人口800万人;特级企业达到80家,建筑业外向度约为50%,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94%,居全国前列。


新时代新使命

勇立潮头方显担当


  党的十九大吹响了中国新时代的号角。浙江是革命红船的起航地、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时刻牢记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的“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新期望,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为新起点,坚持新发展理念,主动顺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落实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以新型城市化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秉持“创新精神、担当意识、百姓情怀”理念,坚持“高质量、可执行、补短板、有规则、重持续”的工作导向,推进住房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浙江省将以“更舒适居住条件”为己任,高质量构建住房“市场和保障”两个体系。浙江省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和城镇住房保障“两手抓”,进一步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到2022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5平方米以上,租赁住房占新增住房15%以上。今后几年,要按照“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要求,落实好“一城一策”、城市政府主体责任的长效调控机制;着重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居民、新就业职工和在城镇稳定就业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困难问题。今年要全面完成全省11个设区市“一城一策”制定工作。目前,浙江省已建立了重点房地产企业监测制度,全省有86家规模较大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总部)纳入监测范围,并与阿里团队共同研发了厅大数据展示平台和房地产大数据移动看板,强化市场分析和监测。


  新时代,浙江将以“功能提升”为抓手,高质量加速“城乡建设”美丽蝶变。通过“抓重点、补短板、保安全、促转型”,不断促进城乡物质更新与功能复兴,提升以人为核心的城乡一体化进程。到2022年,城镇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基本达到100%,污水处理率设市城市达95%以上、县城达94%以上、建制镇达72%以上,新建建筑节能率达75%以上。今后几年,着力建设“没有城市病”的城市和全域美丽的村镇,建成相互配套、协调高效的城镇污水处理管网系统,全面推行城镇生活小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标准,加大轨道交通和自行车道、步行道系统建设力度。今年,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60万吨,完成100座污水处理厂清洁排放改造和800个“污水零直排区”小区创建;新增主城区停车位10万个;新建绿道1000公里以上,建成省级园林式居住区(单位)100个以上,建成50个优质综合公园、50条绿化美化示范路和50条街容示范街。加快塑造江南特征、别样风采的浙江特色城乡空间和人居环境,加强建筑设计管理,全面推行城市设计,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与利用水平,打造“浙派民居”,绘就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新时代,浙江将以“共同缔造”为导向,高质量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是加快城市有机更新、创造美丽环境的“重头戏”,也是扩大有效投资、完善社区治理的有力之举。浙江总体思路是2019年试点先行,2020年全面启动,2022年整体收尾,全面完成三年行动方案确定的改造任务。经过前期调查,全省现有改造需求的老旧小区4707个,涉及138.86万户居民、5.17万幢楼房、建筑面积1.17亿平方米。下一步,浙江将根据改造标准、改造模式、实现场景等,把老旧小区改造分为基础整治、综合提升、未来社区三大类型,按照“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理念,积极推动老旧小区功能完善、空间挖潜、服务提升,推行“综合改一次”,努力打造有完善设施、有整洁环境、有配套服务、有长效管理、有特色文化、有和谐关系的“六有”宜居小区。由居民集体决定“改不改”、“改什么”、“怎么改”、“如何管”。同时,发挥市场力量,拓展资金筹措,鼓励小区通过物业(房改)维修基金、小区公共收益、居民自筹、个人或单位捐资等渠道筹措资金。在老旧小区改造中,重点关注“一老一少一新”等群体,按照“能改则改、愿改尽改”的要求,推进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截至今年6月底,累计竣工加装电梯534台,在建施工260台,通过审批237台,合计1031台。



  新时代,浙江将以“两个零”为目标,高质量推进垃圾分类处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浙江确定了垃圾分类“一三五、三步走”和2020年年底实现“零增长”、“零填埋”的总体目标,推行“源头减量、回收利用、制度创制、能力提升、文明风尚”五大专项行动。近年来,全省注重抓设施建设、末梢动能“两头”,编制城镇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建设行动方案,加大生产、流通、消费和分类等环节的管控力度,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居民自治的良好工作格局。去年城镇生活垃圾年均增长率控制在2%以内,实现了逐年递减。今年上半年,已有8个县(市、区)基本建立生活垃圾分类体系;200个垃圾分类省级高标准示范小区建设全部启动;全省设区市城区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达到82%,县以上城市建成区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达到58%;全省城镇生活垃圾增长率为1.5%。争取到2020年全省新建成生活垃圾处理设施74座,日处理能力达到9.67万吨,力争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的省。


  新时代,浙江将以“百千工程”为载体,高质量推进美丽城镇建设。建设美丽城镇是我省持续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到2020年100个左右小城镇率先达到美丽城镇示范要求,2022年300个左右小城镇达到美丽城镇示范要求,2035年高质量全面建成美丽城镇。自2016年率先启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以来,目前全省1191个小城镇已全部完成整治任务,完成投资1500亿元以上,为美丽城镇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美丽城镇建设以实施 “百镇示范、千镇美丽”工程为载体,把全省小城镇打造成为功能便民环境美、共享乐民生活美、兴业富民产业美、魅力亲民人文美、善治为民治理美的幸福家园。美丽城镇建设有以“十个一”为标志的基本要求,即一条快速便捷的对外交通通道、一条串珠成链的美丽生态绿道,一张健全的雨污分流收集处理网、一张完善的垃圾分类收集处置网,一个功能复合的商贸场所、一个开放多元的文体场所,一个优质均衡的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体系、一个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体系、一个现代化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一个高品质的镇村生活圈体系。9月6日,浙江省委、省政府召开现场推进会,全面启动美丽城镇建设工作。


  新时代,浙江将以“中国建造”标杆省份为标尺,高质量推进建造方式转型。建筑工业化、产业现代化是未来建筑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到2022年,建筑产业主要指标全国领先,建成“中国建造”标杆省份;新开工装配式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30%以上,新建钢结构住宅占新建装配式住宅面积达到15%以上。今后几年,要大力提升绿色建造水平,提高钢结构住宅占比,深化设计和施工深度融合,培育一批有影响的工程总承包和全过程咨询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形成一批国际市场竞争力强的外向型建筑企业。推进大型建筑业企业向综合型企业转型,积极培育一批市政公用、交通水利、电力工程等领域的高等级资质企业。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推行既有建筑绿色节能改造。强化工程建设安全监管,建立“事前管标准、事中管检查、事后管处罚、信用管终身”的监管机制。今年,新增市政、公路等特级企业2~3家,力争对外承包营业额达到100亿美元以上,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达6000万平方米以上,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不低于23%,新建钢结构住宅占新建装配式住宅面积12%以上。深化工程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品牌工程建设,提高住宅工程品质;强化安全监管,落实“两个责任”,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等重大风险源管控,防范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发生。来源:中国建设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